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策划】curator与“策展人”——不同展览机制下的职能差异(上)

2015-08-15 弘博策划 弘博网


很长一段时间,小编都对“curator”的翻译及职能感到云里雾里,不理解不同语境下“curator”和“策展人”的职能相对应以及不能完全等同的地方在哪里?也不能很好抓住热议的“策展人制度”的核心争论点在哪里?查阅一些资料后发现不同说法差异很大,而且有这种困惑的人不在少数。


本期【弘博策划】请到了五位老师为我们厘清概念,分析误读背后的原因,畅谈中西展览机制的差异。


徐纯 台湾金门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

宋向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朱扬明 原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研究员、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副馆长

沈辰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副馆长兼任世界文化部主任、东亚考古研究员,多伦多大学人类学系与东亚学系教授

潘守永 中央民族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土家文化研究院院长


“curator”这个词在西方语境下怎么理解,有怎样的历史演变?
宋向光:

从词源上看,curator源自拉丁语curare,意为“照管”。其字根cure有“医疗、照顾”之意,字尾or有“行为者”的含义。在博物馆中,curator特指担任对藏品进行征集、保存、照顾和研究的专业工作者,由于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同时也被赋予展示策划和编排的职责。按照美国博物馆界的理解,curator的主要目的在于照顾其所在部门的艺术品,以最佳方式展示、发掘它们在审美和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


徐纯:

从西方博物馆史看,“curator”这个词的实质可以从实际职务演变找出一些痕迹。例如,1794年法国第一共和国,将从贵族、教会没收来的收藏都拿来做全民的艺术、历史与科学教育之用,博物馆就有了法律地位,馆长称为conservateur en chef(直译:总保管员),其他部门首长就称为conservateur(直译:保管员)。很明显,博物馆属于文化遗产的执行者,他们都是保存人员。1802年Denon就任馆长,拿破仑称帝到下台,卢浮宫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或第二共和府,但馆长都没换过,这也可见专业性在博物馆的稳固性。另一个史实是,奥地利皇帝Franz I收购意大利收藏家van Baillou的收藏,同时也聘他为curator,其薪资与当时的宰相相同,可见他“学问”的重要性。当然,这些案例都是在人类正在建立知识的阶段。


朱扬明:

要准确的翻译一个外来词,首先应该明白的是该词在其母语中的本意。世界最权威的英语词典《牛津英文大词典》对该词的定义为:“负责一个博物馆、艺术画廊、或类似机构的官员,一名管理人,监护或保管人。在许多实例中,它是主要负责人的官衔。”美国的《韦氏英文词典》的解释为:“某一事物的管理和负责人,尤指博物馆、动物园或其他展览场所的负责人。”由于欧美国家的博物馆负责人都是由相关专业人士担任,所以这个名称就具有专业学术职称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海外博物馆一般都有几个或数个专业部门,部门的专业和行政负责人就是curator,有时部门大了,就有好几个这样的负责人,那么主要负责人就是 chief curator。既然是专业和行政的双重负责人,那么其工作的职责范围也就相应的复杂多样,包括日常的行政管理,策划、组织、设计和布置展览,撰写展览图录和展览的标签和说明词,为建立和完善藏品体系购买或征募艺术品,为展览和其他运营筹集资金,为媒体宣传部门、发展部、教育部和礼品设计部提供素材和各种咨询等等。


“curator”中文多译为“策展人”,这种译法的问题在哪儿?
宋向光:

在国内,curator一般被译为“策展人”,这一翻译源于台湾美术馆界,但并没有全面反映博物馆curator的实际职能,存在明显的误读和误导。


徐纯:“策展人”这个词已经成为我们自己发明的一个独特的诠释了。这已成为事实,但其语根的对错问题并没有受到重视。2009年在半坡遗址博物馆做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培训时,我曾向安来顺教授提议组成一个翻译委员会,将国际博协的20个概念词汇翻译成中文,让国内博物馆界对西方博物馆有概念上的共识,可惜后来由台湾的一个人翻译,终于酿成错误。

最近一本日文书的中文书名翻译为《策展的时代-“串联”的资讯革命已经开始》。这本书其实是一位日本人的日文著作,书名却是英文Curation Age,翻译成中文就是“策展的时代”,这本书其实是在讨论网络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我也因为好奇日本的博物馆界是否也误解了“curation”这词而购买了这本书,读了之后发现,英语中用这个词来说明“策划”,而误解的是台湾人自己。我们翻译界到了要纠正错误理解的时候了。


沈辰:我以自己的经历来说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人手一本的商务版《英华大词典》中,对“curator” 的解释,代表了这一代人对这个博物馆职位的认识:(1)(博物馆、图书馆等的)馆长;保管员。(2)(幼年继承人等的)监护人。(3)【英】(大学)学监;校董会中的财务保管员。

因为curator在博物馆领域的这种唯一特有的翻译,就有了我在九十年代末刚刚入馆工作两三年,就被无缘无故的被提升为“馆长”了。中国的朋友给我来信(那时电子邮件还不多),信封上大书一笔 “沈辰馆长亲启”,让我好不得意。其实我知道,这是因为curator在博物馆中职位的标准翻译就是“馆长”,没有别的解释了。再看看现在最为流行的“金山词霸”的解释,更是不作修饰的直译为博物馆或图书馆的“馆长”。
当然,现在国内博物馆界的同行出国交流多了,自然不会相信”金山词霸“的解释,知道西方博物馆馆长的翻译就是”Director" 或者是“CEO“ ”President“ 什么的。那么问题来了,curator 怎么翻译呢。馆员?研究员?保管员?还是像现在讨论的那样“策展人”?当然就我自己来说,我头衔上的这个“curator”就是“研究员”。但是这一翻译不一定适用与其他博物馆的“curator”。

“curator”一词到底应该怎样翻译?
潘守永:

讲到翻译问题,的确需要深究。我看到过一位中国博物馆副馆长的英文名片写着“vice curator”,闹了笑话。curator制度所凸显的主要是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逻辑,最初是保管,然后是展览。最近我注意到韩国的许多家博物馆教育人员使用education curator,可以直译为教育主管吗?我曾经主张将curator翻译为“部门主管”或“业务主管”,其实也是不确切的,翻译成“研究馆员”也不是很完美。不知道各位怎么看。


徐纯:博物馆机构对我们来说是舶来品,但是它在西方世界也经过了三百多年之久,以Ashmolean Museum1683年成立算起,历经各种不同体制的尝试,以curator起初的地位来说,它是哪几个中文字,似乎不是一言堂就能解决的。如今我们在翻译上确实要“集思广义”。

我们发现“curation”是英文词,而curator 是一个法文法律用词(原意是不明财产的法律管理人),两个词都跟展览无关,至于我们把英文衍生出的“curation”一词翻译为“策展”也是必然的事儿,将错就错、以讹传讹。


宋向光:

我从国外的角度来谈谈,日本的博物馆界将curator称为“学艺员”:“博物馆设专业人员称之为学艺员”(第四条第三款),“学艺员执掌博物馆资料之收集、保管、展示、调查研究及其他相关业务之专业事宜”(第四条第四款)。我们如何翻译呢?如果按其本意,应当译为“管理人”。如按curator的基本工作意译,可译为“典藏研究员”。策展人,是美术馆对展览主持者的称谓,举办展览只是curator的工作内容之一。如按字典翻译,也应译为“馆长”、“主任”才对。


朱扬明:

将该词翻译成“策展人”有点不妥。因为国内的策展人许多并没有学术专业背景,同时也缺乏管理博物馆和艺术画廊的实践经历。而且“策展人”的头衔并没有反映出curator一词多的学术专业头衔的含义。我认为“Curator”没有完全对应的中文名称翻译,可以参考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其他有中国藏品的博物馆大多通用的方法,即翻译为“研究员”。


作为一名“curator”,他的职责是什么呢?
宋向光:

Curator 的职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得多。平常我们用“策展人”称呼博物馆curator,是用curator的部分职能——策展——覆盖了他的全部职能。我们先来看一看不同国家对curator职能的界定。英国博物馆界认为curator主要职能为告知、教育和激励公众的目的,征集、保护、发展、陈列和诠释人工制品或艺术品;法国博物馆界认为curator的主要职能为负责征集、保护、研究和宣传(发布)由其管理的藏品;美国同仁则认为curator要参与社区,通过对艺术、科学和人文收藏的公开检测、互动、研究、诠释和陈列,促进公民的、社会的、文化的想法及创造力的对话。在我看来,curator的主要职能在于为特定知识构建而系统收集相关证物,在实物研究的基础上丰富知识,并通过展览、教育活动、公众演讲等方法把这些知识传播开来。


朱扬明:

美国小型博物馆的curator就是馆长,是兼具行政与专业头衔的人员,兼有双重责任。中国博物馆分为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如果就专业方面来说,那curator就是研究馆员、assitant curator 就是副研究馆员,但其实双方的工作范畴相去甚远。在美国,一个大馆的curator就是部门的头,或者是部门的策展人,他肩负的是行政方面和专业方面的一系列工作,功能很全面。一个curator,是要抓起展览从头到尾的所有事情,从开始谈判、调研、构思、做设计、挑选展品到展品上架、组织专家开学术报告会到编辑出版书籍画册都是策展人要负责的,文章要自己写,甚至标签都要自己写。


沈辰:对一般研究性大型综合博物馆来说,curator 就是给具有某个学术领域博士学位专业人士的职称,是对博物馆某个藏品研究领域中专职研究人员,比如东亚考古、埃及考古、加拿大装饰艺术、 非洲文化等等方面。作为博物馆研究人员的curators和西方大学里的教授(professor)一样,都是以科研和培养研究生为主要成果,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推进者。和大学教授一样要通过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到研究员的三级晋升。所以很多博物馆的curator同时都是本地区大学里的兼职教授。不同是学校的教授还要以本科基础教学为主,而博物馆研究员(curator)是以对藏品研究和策划展览为主要职责。在西方博物馆 curator 对他/她所负责的研究藏品领域有绝对权威,任何涉及到其藏品的征集、外借、保护、交流、展览等议项有说一不二的决定权。是不可能从行政手段改变的。比如说,博物馆的馆长在对涉及到藏品的一系列方案(比如改变展厅陈列等),没有该领域的curator的认同和肯受,方案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推进的!(这个是不是能适用在国内嘛?呵呵)所以,在西方一个大型博物馆中,有什么特色的藏品领域,一般都由较为杰出的研究人员(curator)主持工作。

至于curator的职责,不同的体制、不同的海外博物馆也是不一样的。我举一个例子,几年前我招聘到一位在美国某个著名藤校的艺术博物馆的curator 到我馆来做curator,. 她最大的体会就是在策展的时候,在以前小型博物馆中她必须什么都要自己做决定,包括展板的颜色、字体大小、灯光、和文物的摆放。但是在ROM(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她发现她的主要职责是对展览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反复的对策展团队表达她的展览的内涵和寓意,对设计师们提出的各种方案进行审核,以达到她对展览理念的要求。(没有她的同意,设计方案是要重新讨论过,但她本身也要听取设计专业人员的中肯意见。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就有chief curator 和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裁决)。同时她的展览理念和内容在博物馆不同的部门中,如市场部,媒体部,会员部,志愿者和讲解员部、教育部等要反复的表达和阐述,使全馆上下对这个展览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表述。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向社会向公众解释和讲解这个精心策划的展览。而至于策展中其他涉及到展柜设计,平面设计、灯光效果、多媒体运用等自然有我们的博物馆专业人士去操心了!她感叹:“体制不一样,做个展览都不容易,但是各有千秋啊!

通过本期内容我们了解了curator这个词的历史演变及翻译问题,以及以及其在现代西方博物馆的职责。

下期我们将继续讨论curator与“策展人”在策划展览中的工作内容、“独立策展人”的内涵以及“策展制度”在中国现行博物馆体制下的可能性和相关构想。


敬请期待!

未完待续
弘博君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专题页面,查看笔谈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